2020年7月20日至7月22日,“赛迪环保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专家会评在重庆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张欣欣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骆仲泱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王如竹教授,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中冶集团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雍海泉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部分委员及评审专家出席会评环节。
会评开幕式会场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2008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办公室发起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现由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大赛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计划”重要举措,充分体现和契合了“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大赛主要目的是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在广大高校的积极协作下,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已经成为起点高、规模大、精品多、覆盖面广和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大赛每年举办一次,每年由大赛委员会确定一所高校承办。第一至第十二届于2008-2019年分别在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经大赛委员会的安排,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由重庆大学承办,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为本次大赛的企业合作方。
依据竞赛规则,每届竞赛首先通过各高校组织的院赛、校赛,并推荐不超过15件作品进入网评,根据网评结果确定进入会评的作品,再由专家会评确定入围决赛作品及三等奖作品,并通过最后的决赛环节确定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作品。
专家组会议
本届竞赛共有427所高校报名参加(去年410所),提交有效作品4138件,同比去年(4102件)增长约0.9%。其中科技作品为3695件,占89.29%,同比去年(3673件)增长0.59%;社会实践与调查报告作品为443件,占10.71%,同比去年(429件)增长3.26%,参赛学生人数达22289人,参与高校和作品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经过333名专家网络评议,共有1366件作品进入会评环节。
7月21日上午8点,“赛迪环保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会评开幕式在大赛委员会秘书长俞自涛主持下进行。
大赛委员会秘书长俞自涛主持会评开幕式
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教授对本次大赛致辞,廖校长代表重庆大学欢迎会评专家参加大赛会评工作,并从学校的创办历史、发展以及目前学校概况介绍了重庆大学。廖校长指出,在教育部能源动力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和支持下,重庆大学很荣幸承办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在兄弟院校领导和专家支持下,大赛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举办,大赛的特殊性和深刻性,让大家倍加珍惜。
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教授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教授发表讲话,提出了两个“感谢”和两个“希望”。感谢重庆大学团队在疫情期间付出艰辛努力,为赛事商讨多种方案,成功举办本次竞赛;感谢专家们克服重重困难支持比赛工作,义无反顾地亲身前来参加会评。同时希望通过专家们一天的努力能为决赛打下很好的基础,也希望重庆大学能继续取得更大的辉煌和更好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教授致辞
大赛合作企业中冶集团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雍海泉在开幕式上对中冶赛迪集团及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介绍,表示非常愿意支持节能减排大赛,并希望能同大家一道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贡献力量。
大赛合作方重庆赛迪热工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雍海泉讲话
重庆大学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副院长冉景煜从竞赛标准、参赛高校和作品申报情况、大赛日程和方案的确定、评审原则和规范、初审结果和决赛预期安排等方面详细介绍本次大赛概况,指出本届大赛参与高校和作品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并预祝大赛圆满完成,再创新高。
大赛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骆仲泱教授介绍了会评要求。骆教授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公平公正,专家代表应该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完成本次会评;二是科学严谨,在评审过程中坚守科学性,不能违背科学原理;三是诚实创新,评审过程中注重创新性,努力避免抄袭等情况;四是平衡发展,在选出优秀作品的同时适当考虑中西部等边缘偏远地区的区域差异问题,协调平衡发展。
大赛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骆仲泱教授介绍会评要求
开幕式之后,会评专家们来到重庆大学第八教学楼门前合影留恋。随后,本届竞赛专家会评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经过专家们认真评审,甄选出具有创新性和代表性的219件作品进入决赛,以及672件三等奖作品。
决赛将于8月27日至30日在重庆大学举行。
会评专家合影